在我国,彩票诚信一直是个被广泛提及和赞扬的品质。在诚信的表象下,彩票行业的法治规则和契约精神在许多时候却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许多或尴尬、或遗憾、或后怕的事情的发生。
好博体育来看两个案例——
错失的大奖
2016年11月的一天,在浙江一家彩站,购彩者张先生要守号投注第16130期大乐透,而另一位购彩者陈先生想买与张先生一模一样的号码。由于店内人多,又临近停售时间,站主小吴忙中有失,只记得给张先生出票,却忘了给陈先生出票。开奖后,张先生中了2注711万元大奖,而陈先生却错过大奖。事情发生后,陈先生想通过执法渠道申张自己的权益。厥后,经向律师咨询以及调整,陈先生原谅了小吴。
显然,小吴是由于一时大意忘记给陈先生出票,导致了遗憾的发生,但从购彩者陈先生的角度看,他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我国《彩票治理条例实施细则》划定,彩票是「证明彩票销售与购置关系建设的专门凭据」。作为购彩方,如果没有彩票作为凭据,彩票销售与购置关系就相当于没建设。
从人情和诚信的角度看,小吴忘记给陈先生出票,确实「有所失误」,但从执法和契约的角度看,陈先生既无彩票为凭,又缺乏相关书面协议,自然无法通过执法渠道维权。
这个案例涉及了我国彩票买卖关系中的一个深层话题:在彩票销售与购置历程中,诚信的品质被更多提及,但契约精神是否受到了大规模的漠视?
诚信与契约都包罗着对人的约束。两者的差异在于,诚信属于自我约束领域,处于道德层面;而契约属于双向约束领域,处于执法层面。二者相比,前者的失信成本不高,易引发纠纷且解决难度较大;后者的失信、失约成本高,一旦发生纠纷虽可通过执法途径解决,但麻烦多、耗时长、解决难。
在彩票买卖关系中,彩票店为有口头约定的购彩者进行守号投注的情况较多,但双方签订书面协议、特别是奖金赔偿协议的恐怕没有。
在浙江的案例中,陈先生就是因为没有和站主小吴签订包罗赔偿条款在内的彩票代购协议,最终只能在「错失」大奖的遗憾中选择原谅。
送还的中奖彩票
2014年9月,有媒体报道了江西赣州彩票投注站站主黄建军为购彩者垫资购彩命中947万并面对巨奖不动心、第一时间送还中奖彩票的事迹。
由于种种原因,彩票销售员垫资出票、购彩者事后交钱的情况在全国差异水平地存在,像黄建军这样的诚信彩票销售者也不停涌现。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售彩诚信实则暗伏风险、令人悬心。显然,这与老买卖人信奉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理念存在天壤之别,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才应该是最基本的交易操守,可以杜绝许多后患。
想像一下,以赣州之事为例——如果黄建军发现彩票中了大奖,没有还给购彩者而是私吞,或购彩者事后发现没中奖而拒不付款,怎么办?
在我国《彩票治理条例》中,明令「以赊销或信用方式销售彩票」为彩票刊行机构、销售机构、代销者「不得有」的行为。在我国国家级彩票治理中心制定的全国彩票网点星级评分尺度中,亦明确要求「网点事情人员的销售和兑奖行为切合规范,确保彩票和钱款宁静」,其中「网点事情人员应遵循先收钱、后出票的原则」在评分尺度中被计作1分。这里的「先收钱、后出票」,就是好博体育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样的要求,对购彩者、彩站和彩票机构的多方利益都有保障作用,可以淘汰不须要的争议和执法纠纷。
遗憾的是,赊销目前仍旧存在。
此类现象,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德出于此,美出于此;另一方面,患出于此,祸出于此。
因此,因赊销彩票而带来的所谓「彩票诚信」,由于与我国彩票相关规则相悖,便成了「违约的诚信」,是不值得提倡的∈б蹬」。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