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新中国刊行了第一套彩票,由此掀开了中国彩票刊行史上新的一页。追溯我国彩票的史源,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彩票的身影。诗仙李白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之一)》中曾写道:“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这两句诗生动地勾勒出了其时彩票业的热闹场景。
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由官方刊行的彩票,是在晚清咸丰、光绪、宣统年间。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气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刊行的“湖北签捐彩票”(清光绪三十一年)和“奏办湖北签捐副票”(清宣统元年)。这两张彩票的正上方为武备学堂衙门的正视图(宣统票则改称湖北签捐总局),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彩票下方及边缘组成的清代代表性图案“蛟龙出海戏珠图”。
到了民国初年,彩票流行。自民国初年(1912年)至民国38年,政府曾先后刊行了多种多样的彩票,其用途涉及广泛。有为了筹集各省督军军饷,曾以“慈善”“善后”等名义刊行的彩票,如“湖北有奖义券”“公益奖券”“慈善救济副券”等;也有国民政府为筹集生长航空筑路经费,多次刊行的“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此外,另有救济难民的“黄河水灾救济奖券”和法国商人在其时刊行的“法商慈善奖券”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部门为添补财政收入及资金周转,曾多次刊行有奖公债券,中央储蓄会也数十次刊行了有奖储蓄券,这些券品印制正规,设盘算精美。
彩票是一种历史产物,有着丰盛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总体上讲,晚清民国彩票更偏重于功效性,比之新中国刊行的彩票,无论是从欣赏角度,照旧在文化条理上,都不能相提并论。但晚清民国彩票包蕴的历史信息,却丝毫没有影响它的收藏价值。
评论正在加载...